「捂汗」真能退热吗?
2021年08月29日 995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时候,发烧了,妈妈就说:乖,被子盖盖好,出上一身汗,热度就会退啦。
有时候,这样真就退烧了!
有时候,汗出了点,热却退不下来。
更多时候,汗出了一身又一身,热度下来又上去!
「捂汗」,到底能不能退热?
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捂汗的由来说起。。。
大人们为什么会想到「捂汗」?
因为冷!
一旦要发烧,我们会先感觉怕冷,甚至寒战发抖,这时很自然地会想到多穿衣服,或者盖上厚厚的被子,慢慢地,终于不冷了(这时量一下体温,一定发烧了),接着开始出汗,然后热度居然下去了!
类似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捂汗」是可以退热的。但是……
「捂汗」退热,常常失灵!
如果你只是受了风寒,体质又还不错(年轻力壮),「捂汗」之后的确会看到「汗出烧退」的结果。
但是,很多情况下,发热是由较为严重的感染引起,或者压根儿与感染无关,那么,「捂汗」大多是徒劳的:
要么出不了汗,退不了热;要么出了汗,热还是不退;要么出汗了,热退了,过会儿又上来。
「捂汗」为何会失灵?
这是因为「捂汗」不能解决大多数发热的病因。
比如感染,这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感染会在体内产生各种毒素,医学上称之为「致热源」,它们会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体温上升。
升高的体温不利于细菌等致病微生物生长繁衍,这反而有助于控制感染。所以,对于某些轻度感染,「烧」上一段时间,细菌败下阵来,体温也就退了。
但是,很多时候,感染比较严重,发烧就会没完没了——持续的发烧没能打败细菌,身体却渐渐熬不住了。
这个时候,只有用药物清除感染,才能杜绝「致热源」的产生,从而在根本上退热治病。显然,「捂汗」没有这个治疗作用。
「捂汗」的真实作用
其实,发热本身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自动反应,而「捂汗」则是帮助体温尽快达到抗感染要求的一个人工辅助手段。
无论是盖厚被子还是多穿衣,其结果都是让体温尽快上升(缩短恶寒或寒战的时间)。
如果感染被药物和自身的抵抗力量清除,体温就不需要维持在较高水平,身体就会自动降温。怎么降温?出汗散热,直到体温恢复正常。
所以,「捂」不是为了出汗,而是为了升温(发热),升温之后感染清除,才会退热,要退热,身体会自动出汗,这一整个过程便是「捂汗」的真相。
哪些情况不能「捂汗」?
「捂汗」不灵的时候,捂着往往更糟,不可捂汗。
第一种情况,严重感染。当捂到高烧时,不论出不出汗,热就是退不下来,这时不但不应继续捂着,反而应该使用一些降温手段(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以保护人体不被高热损伤。简单地说,感觉热了,别再捂着。
第二种情况,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有很多(请参阅发热&退烧(完整版)),某些疾病在体温上来前人也会感到怕冷,这时稍稍「捂」一下没问题,等到不冷就别捂了;另一些疾病从头至尾都不怕冷,比如中暑,千万不能捂,捂了就是火上浇油,有性命之忧。
「捂汗」谨防「过度」
很多人只知道「捂汗」,却忽视了「捂」的程度。过度捂汗会导致体温过高,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甚则危及生命!
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过度「捂汗」导致的悲剧,这些悲剧多发生在小孩、老人和产妇身上。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一旦发现过热,往往为时已晚。
以下三点中任意一点均可当作停止「捂汗」的标志:
体温超过38.5℃;
开始明显出汗;
自觉不怕冷(不能表达冷热的婴幼儿无法借助这一点判断)。
其实,「捂汗」并非必要
「捂汗」常常不灵,捂得不好又有危险,而捂汗的真实作用不过是帮助体温上升,所以在发热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捂汗并非必要。
再次强调,「捂汗」只是一种退热的辅助手段,它无法解决大多数发热的病因。
为了您和您的家人健康,请慎用「捂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