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真的是有益无害吗?
2018年05月04日 1855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益生菌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分类?除了导致感染,益生菌常见的毒副作用还有哪些?怎样规避益生菌的不良反应,又能对治疗疾病起到最大的帮助?
在《警惕益生菌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文中,着重强调益生菌的不合理应用可导致严重细菌和真菌败血症,甚至导致死亡。通过对文章学习,我们知道,并非所有患者使用益生菌的均能导致感染等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患者及早产儿等。事实上,除了继发感染外,益生菌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导致其他毒副作用。为了让读者更加全面认识益生菌,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掌握益生菌的临床应用。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重病因,正本溯源,才能明辨是非;重病生,明确机制,才能掌舵转归。那么,益生菌的本质是什么?益生菌的分类如何?除了导致感染,益生菌常见的毒副作用还有哪些?怎样规避益生菌的不良反应,又能对治疗疾病起到最大的帮助?
一
益生菌的来源
益生菌(Probiotic)希腊语称为“ForLife”,即赋予生命的意思。早在公元前76年,罗马历史学家Plinius推荐发酵乳制品用于治疗胃肠炎,这是最早有关于益生菌(准确来说是发酵乳制品)的记载。
1965年,Lilly和Stillwell首次提出“一种微生物分泌的,能刺激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的物质”,当时尚未予正式命名。后来,Parker首次使用“Probiotic”概念,是指“对于肠道菌群平衡有利的有机体和物质”,提及益生菌包括活菌及其产生的分泌物。
1991年,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补充:“益生菌是含生理活性物质,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或在肠道增殖,调整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活的微生物”。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死菌体细胞成分或代谢产物也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生理功能。
1996年,对益生菌的定义不再强调活菌,指出:“益生菌剂是含生理活性菌或死细胞(包含代谢产物与细胞组成),摄取后可改善粘膜表面菌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2001年,WHO将益生菌定义为“通过社区适当的量,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因此,从上述对于益生菌认识的变迁史来看,益生菌可以是单一菌株,也可以是多种菌株,甚至是他们的发酵产物。因此,益生菌更为准确的定义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态制剂。
二
益生菌的分类
益生菌主要是人类和动物肠道内正常生理性菌和非肠道菌。我国于1996年公布了10种菌:乳酸杆菌类、粪链球菌、双歧杆菌类、酵母菌等等。目前常用的益生菌军中主要包括三大类: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
种类
具体菌种
双歧杆菌
青春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两岐双岐杆菌、婴儿双岐杆菌等;
乳酸杆菌
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胚芽乳杆菌、短乳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乳酸乳杆菌等;
链球菌
粪链球菌、乳链球菌、嗜热链球菌、乙酸乳酸双链球菌等。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益生菌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从上世纪59年代开始,酵母菌也做为益生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利用。酵母菌的种类繁多,最着名的是酿酒酵母菌。其中,布拉氏酵母菌是酿酒酵母菌的一种,广泛用于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此外,明串球菌属、足球菌属、丙酸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菌种也可用作益生菌。
三
益生菌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益生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所致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益生菌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感染,其次是基因转移、促发有害代谢活动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酵母真菌血症。
益生菌的毒副作用
研究进展
感染
在《警惕益生菌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文中,着重强调益生菌的不合理应用可导致严重细菌和真菌败血症,益生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酵母真菌血症,甚至导致死亡。我们还提到,并非所有患者使用益生菌的均能导致感染等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患者及早产儿等等。
基因转移
益生菌经常用于抗生素相关的肠道菌群紊乱,2008年Mater等研究发现,耐万古霉素基因可以从肠球菌转移至商业菌株嗜酸乳杆菌,该基因转移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小鼠消化道内得到证实。因此推测,耐万古霉素基因转移可能发生在人类消化道,尤其是免疫低下者或在接受抗生素治疗者。当乳酸菌的耐药性转移到致病菌中,将产生耐药!
促发有害代谢活动
有报道1例短肠综合征发生乳酸酸中毒患者经改善治疗两年后,由于应用了益生菌,再度引发乳酸酸中毒;抗生素的应用也导致肠道内耐药性菌种(益生菌)过量繁殖。一些乳酸菌同时具有还原酶和水解酶的活性,如氨基酸脱羧酶及硝基还原酶等,这些酶可能在肠道中催化产生致癌物质或其他肠内毒素。
四
如何规避益生菌的不良反应
2015年,第4届耶鲁/哈佛益生菌工作组发布了《益生菌应用推荐意见——2015年会议记录与共识意见更新》。共识中推荐益生菌可以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儿童腹泻的预防或/和治疗,并首次增加了益生菌在肝病中的应用推荐。推荐等级仍分为A、B、C级。因此,我们在临床选择应用益生菌制剂时,应逐渐由经验治疗向循证治疗转变,并在循证治疗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