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导】容易与脑瘫混淆的疾病?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2018年07月17日 84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行为障碍,以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由于病情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误诊,一旦误诊,在选择治疗方案上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增加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脑瘫分类主要有: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等,其中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多见。


  那么脑瘫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家长又如何来分辨?

  比如先天畸形,尤其是先天性马蹄足,先天性马蹄足表现与脑瘫很类似,都是肢体远端畸形,但是先天性马蹄足没有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是出生后既有的表现,而脑瘫马蹄足是病情加重的结果,是后天获得性的。


  还有家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也容易和脑瘫混淆,它存在肌无力、1.3-15岁起病,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瘫痪、行走困难、剪刀步态可伴有共济协调障碍,也有些病患会有失音、吞咽困难、情绪不稳,晚期会有二便障碍,也可以做基因检测来鉴别。


  另外还有橄榄桥-小脑萎缩症(OPCA),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及脑干受损为临床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肢体及步态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发病年龄较大,可有自主神经损害,最初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发软和易跌倒,明显步态不稳、眼震、意向性震颤和断续语言等,少数病例有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向上或向下凝视麻痹、辐辏障碍及眼外肌运动障碍等。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幼年发病,肌张力波动性大,单侧肢体先发病、步态怪异,有晨起轻、晚上加重的情形,极易与脑瘫混淆,速溶美多巴口服可以鉴别,要高度重视此病与脑瘫的区别。


  总而言之,在孩子诊断了脑瘫后,家长们也可以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多做几项有利于鉴别的检查,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脑瘫诊断后,还需要做检查吗?哪些检查是必要的?

  确诊了脑瘫,在治疗之前,还要做一些辅助检查,包括:放射检查,也就是X光片,看看患者整个脊柱、髋关节、膝关节、上肢关节的发育情况;CT或磁共振检查,看看患者的脑部发育、脊髓发育情况;脑电图检查,看看孩子大脑皮层放电的情况;如果孩子脑供血不足,医生还会给孩子做脑部的多普勒超声检查,甚至于脑血管造影检查。


  这些治疗前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医生选择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曾经有个脑瘫的孩子,连续做了几年的语言功能训练仍然没有起色,后来做了磁共振才发现孩子的语言中枢先天就没有发育,也就是说孩子无论做多少语言功能训练都不可能恢复语言功能,如果孩子能在做这些治疗前先做磁共振检查,那么孩子和家长就不用走走弯路做一些无用的训练了。


  明确诊断脑瘫后,应该怎么治?

  总的来说,脑瘫的治疗是从康复开始,也终止于康复。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早期会配合一定阶段的药物治疗,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在青春期之前,如果出现精神心理问题,那么还需要精神心理治疗,在整个治疗的阶段还需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利于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


  所以脑瘫的治疗,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完整体系,需要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儿科以及麻醉科多学科协作才能完成。神经外科施行针对神经根的缩窄以及部分切断术。骨科则专长于矫形手术。康复科对于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肌痉挛是否复发有着至关重要性的作用。麻醉对于手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尤其是脑瘫患儿年龄较小,麻醉要求比成人要高,风险相对较大。儿科则指导患儿术前术后的用药,确保患儿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因此,脑瘫治疗是一个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依托于综合医院的脑瘫治疗中心优势明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