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就是要出汗排毒祛湿?这种方法可别试!
2022年08月04日 4064人阅读
大家好,我是江西上饶慈脉中医(徐氏中医)的徐医生。
如今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了,那么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呢?热度最高的是:三伏贴和除湿。
确实是这样,三伏贴尽量在三伏时间内完成,如果实在错过了初伏,后续跟贴也是可以的,就拿今年举例,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分别为:
初伏:7月16日(10天)
中伏:7月26日(20天)
末伏:8月15日(10天)
每次贴敷的时间,成人不要超过4个小时,小朋友不超过1小时。
为什么要贴三伏贴呢?其实三伏天的治病原理就是冬病夏治,尤其是针对下类冬病,效果特别好,比如经常感冒、咳嗽、哮喘、湿疹、心脏病、脾胃病、恶寒严重、冻疮等。
三伏贴是对这些因寒而致病的症,在每一年夏天最热的三伏天里,贴温热辛散的药物在一些穴位上,借着夏天阳气足,把体内伏藏的风寒之邪逼出来散掉,这样冬天就不会发病了。
当然中医治病讲究对症,因此如果是了热证的朋友就不适合了,所以贴三伏贴要到正规的中医机构进行贴敷,现在很多养生机构不辩证,为了牟利,谁都可以贴,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那再说第二点,就是祛湿。
如今一到了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开空调,然而吹多了空调,对身体也是有一定的伤害。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地说空调不好,空调是现代进步,如果长时间在高温,身体容易受不了,今年就有不少关于热射病的新闻,由于长期处在高温,突发热射病死亡的新闻,在古代也是每年都有人热死。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味地反对开空调,觉得这会影响我们身体排湿。但是凡事适可而止,流汗也要有度。
我们中医说:津血同源,气随津脱,汗为心之液。出大汗直接会影响三个方面:一是耗血,流汗如同流血,汗出多了就会导致血虚。二是耗气。阳气随着津液外脱,会被大量的耗散,出现气虚。三是伤害心脏。汗出过多,导致心阴亏虚,很容易出现心悸、心慌,甚至心阳暴脱。
医圣张仲景再三告诫,解表微微出汗即可,万不可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解。中医除湿,也一般不会用汗法。除非是那种水肿得特别厉害的病人,而且水饮都聚集在皮肤之下,才会用到汗法,并中病即止。
其他除湿,用的都是泻法,让水饮从小便走,比如除湿界的网红温胆汤、三仁汤,五苓散,都是利小便的。哪有让人出大汗的?而且往往怕泻多了伤阳,还经常辅助用一些扶正气的药,比如人参、附子、桂枝啥的。
因为水湿是阴邪,因此张医圣在《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像《金匮要略》里的名方苓桂术甘汤,专门治疗痰饮症的,里面就用了大量的桂枝、白术、茯苓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所以出汗要讲究度,过量就不合适了。其实,有湿气的人大多是哪些气血不足的人,如果阳气足,气行水行,身体早就把水湿排泄出去了,哪里还有湿?
所以在祛湿前,我们要注意一点,阳气足不足,如果是阳气不足的湿人,就不适合大汗了,因为大汗过后身体反而会更虚,更虚了就更不能排湿了。那么就从此进入恶性循环,越来越糟,变得越来越虚。
因此呢,我们在三伏天都要注意一点:补阳气!因为只有阳气足了,才能让毒素随着汗液流出。
怎么补呢?老祖宗给咱留下的排湿之道:三伏天吃当归羊肉汤,三伏天艾灸也是湿人极好的选择,一般以艾灸肚脐和关元穴为多。
当然呢,说了那么多也不是不让大家不要流汗,三伏天流汗也要流,不能一味,记住一个八字总则:大汗伤身,小汗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