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
2021年07月21日 78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间质性肺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将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于中医“肺痿”范畴。“胃不和”论述首见于《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足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明确提出“胃不和”而致患者咳逆倚息,喘促不能平卧,阐述了胃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
1 胃与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1.1经络相通
肺胃解剖位置毗邻,经络相互关联。肺位膈上,胃居膈下,肺胃一膈相邻,喉咙是气体出入肺之门户,又是饮食入胃之道。肺经走行循胃口,肺胃气血相通,相互协调,使二者在生理功能上联系更为密切。
1.2五行相生
肺胃二脏五行关系属于相生。胃属土,肺属金。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强调: “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阳明健则化源充足,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胃气和顺,肺金得以濡养,利于其生理功能的发挥。
1.3生运气津
肺胃共同参与水谷精微的代谢,对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皆有重要作用,后天之气的生成和运行均离不开肺胃。《灵枢·刺节真邪》曰: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同时人体精微物质的输布,也和肺胃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胃与肺也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脾(胃)主运化水液之作用,有赖于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肺之通调水道,亦需脾胃气运化之力。
2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里并没有特定的病名,根据其喘促、咳吐浊唾涎沫等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肺痿”。肺以肃降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不和,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
3 特发性肺纤维化从胃论治
《素问·痿论》有“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强调了在痿证的治疗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 “肺痿者……大要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故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胃之气以温养肺体,使精气上承;胃气上逆者,治宜理气和胃降逆。胃气和顺,则气血充足,肺得濡养。《黄帝内经太素·五脏痿》曰:“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即和胃之法以生胃津,润肺燥,补真气,以复肺之清肃。
参考文献
[1]张宗学,张伟.“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04):66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