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无功能垂体瘤在内镜下经蝶手术后的垂体功能恢复现在与疗效
2021年08月23日 79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临床上,垂体瘤可以分为泌乳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等类型,其中,无功能型垂体瘤约占垂体瘤总数的30%左右。
无功能型垂体瘤不具备分泌激素的能力,因而患者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激素过多的症状,肿瘤体积较小时,病人也没有不适的感觉,偶可因作垂体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这也使得患者一般发现的较晚,肿瘤占位效应导致出现相应症状时才就诊,此时多数瘤体已经较大。所以,无功能型垂体瘤对人体的影响就是肿瘤扩展而产生的局部压迫引起的。
临床上,大多数无功能型垂体瘤是因为占位效应而导致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复视(管理眼球运动的神经受压时)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垂体瘤受到肿瘤压迫而出现轻微的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紊乱症状。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多见的是性腺功能减退。
除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治疗为药物治疗外,无功能型垂体瘤的治疗和其他颅内肿瘤一样,首选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肿瘤对垂体、神经等的压迫。
近年来开展的经鼻蝶窦术的疗效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善,手术的危险性也明显降低,因而垂体瘤手术的适应症较以前要宽。少数患者在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后垂体功能可逐渐恢复,肾上腺轴功能恢复可能性最大,而男性性功能减退最难改善。至于垂体后叶功能,1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实施蝶手术,尿崩症的发生率较低,不到3%。2垂体后叶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包括肿瘤体积较大、库欣病、术中脑脊液漏、手术经验和肿瘤向鞍上侵袭等。
至于影响垂体功能恢复的因素,有人发现肿瘤侵袭和肿瘤残留是垂体功能恢复的负性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小、无脑脊液漏和无高血压是垂体功能恢复的正性预测因素。“垂体柄效应”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也是垂体功能可逆的一个指标,提示垂体泌乳素细胞仍可分泌泌乳素。
手术技巧改进也可以改善神经内分泌预后,比如内镜辅助手术、假包膜切除和选择性垂体切开等。内镜下手术的术后尿崩症发生率较低,可能是内镜下可更好地辨识垂体后叶;在库欣病患者中,假包膜切除有助于鉴别正常垂体,彻底切除肿瘤。还有人发现,在正常垂体上选择性地切开可能避免对正常垂体过多牵拉,降低术后尿崩症的发生。
内镜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后垂体功能改善者相对较少,最有可能恢复的是肾上腺功能不全,永久性尿崩的总体发生率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