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肝肾亏虚为发病之本,中医验案举隅
2020年08月13日 191人阅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目前本病尚无根治方法,西药虽有一定疗效,但大量长期使用疗效衰减且会诱发严重不良反应。1肝肾亏虚为发病之本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震”“颤证”“振掉”范畴。《医学纲目》曰:“《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抖之谓也。”孙一奎《赤水玄珠》曰:“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说明颤震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亏虚是其发病之本,风、痰、火、瘀、毒等病理改变是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且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筋脉失养,出现颤证。2宜小剂量应用西药帕金森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特异性。本病的治疗目标为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马老师强调本病治疗应在控制不良反应、达到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用量,以最小剂量达到较佳的疗效。运用中医药分期辨证,不仅有助于延缓病程进展、减少长期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还可不同程度减少西药剂量,部分患者甚至可停用西药且可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早期注重中药调理初期病情较轻,可暂时不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以中药治疗改善症状。此期患者多为中年,肝肾渐虚,精气渐亏,精血暗耗;或因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涨,横窜筋脉,或因饮食、劳逸失度等诸多因素导致风气内动,扰及筋脉,发为颤证。验案举隅患者,男,62岁,初诊。主诉:震颤强直、动作迟缓3年余。患者于3年前逐渐出现动作缓慢,进食、穿衣、行走等日常生活较前迟缓,生活基本自理,后出现右下肢震颤,逐渐波及上肢及对侧肢体,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伴构音不清,音调变低刻诊:肢体关节强直疼痛,头晕耳鸣,站立转侧困难,在家人搀扶下能小步缓行数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低落,构音不清,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查体:慢性病容,精神萎靡,问不欲答,面容呆滞,头部前倾,慌张步态,摆臂动作减少,四肢肌力基本正常,双上肢肌张力呈齿轮样显著增高,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既往脑梗死病史4年,经治疗后无明显后遗症;高血压病病史10年,长期服用缬沙坦,血压控制在150/100mmHg左右。西医诊断:帕金森病、脑梗死、高血压病;中医诊断:颤证(血脉郁滞、筋急风动证);治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处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黄,炒桃仁,红花,赤芍,醋柴胡,炒枳实,川牛膝,白芍,木瓜,全蝎,炒僵蚕,合欢皮,薏苡仁,鸡血藤,炙甘草。二诊:肢体震颤幅度较前略减小,肢体活动较前略灵活,但行走、转侧、穿衣、进食等仍旧动作迟缓。处方以初诊方加厚朴、蒺藜、煅珍珠母,10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服药后肢体活动较前灵活,可独立行走数十米,震颤较前减轻,大便基本正常,舌暗紫、苔薄白,脉沉细。二诊方加仙鹤草30g以扶其正气,继续服用30剂,每日1剂,(药物组成:鳖甲、龟甲、制首乌、炒杜仲、天麻、僵蚕、珍珠母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祛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故熄风止颤的同时应着重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常以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炒白术健脾燥湿,白豆蔻、砂仁、薏苡仁、陈皮、香附、木香理气健脾、芳香化湿,与补益药合用以防壅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