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技术的“冷思考”和“再思考”
2018年12月12日 3756人阅读
微创,顾名思义,就是尽可能减少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影响,是21世纪外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脊柱外科领域,微创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力捧”——患者“追求”、医师“热衷”、媒体“给力”、厂商“力推”,甚至被过度“神话”,如无“椎”不入(颈、胸、腰椎)、无“病”不能(退变、创伤、肿瘤、畸形)等。面对现实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发展适合自己的微创技术。
本文从脊柱微创技术的“冷思考”和“再思考”两方面,对其“昨天”、“今天”、“明天”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脊柱微创技术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脊柱微创技术的“冷思考”
重点一:微创的认识与理解
微创:是一种理念、一种手段、是一种目的,而非小切口。
重点二:微创的理想优势与现实差距
1. 理想优势:
➤ 微创: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手术痛苦小;
➤ 经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
➤ 安全:技术新、操作器械好、并发症较少。
2、现实差距
➤ 微创的“事实”
主要理论优势之一:减少骶棘肌损伤方面,其实仍有不同意见。
➤ 微创的“安全”
脊柱外科手术操作目标:神经组织——骨性结构——肌肉筋膜——皮肤
脊柱微创手术的基本原则:彻底减压神经组织、有效保护骨性结构、减少肌肉筋膜损伤、尽量减小皮肤切口。当前,脊柱微创在实现“小切口”的同时,能否达到“安全的神经减压”,尚不能确定。
➤ 微创的“快捷”
很多文献在评估术后恢复时,采用“住院时间”这一标准,有文献报道:微创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某些微创手术当天出院率甚至达到45.2%;但也有文献认为,此类数据没有办法真正反映“住院时间”的缩短。因为地方政策、保险和医生本人对住院的态度,病人经济情况的影响远大于病人本身的情况。研究认为在65岁以上的病人中,不住院的并发症是1.6%,是住院1-3天的5倍,但即便如此,在腰椎微创术后当天的出院率也达到40%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出院可能并非病人本身情况决定的。
➤ 微创的“便宜”
早期很多关于微创手术的文章都指出:微创节约了病人的花费,更有文献指出开放手术约为微创手术花费的1.28倍。但这些文章都没有将(1)高额的前期投入以及需要快速更新的设备;(2)病人本身健康状况的好坏等考虑在内。
在实际应用中,相同的手术微创的费用可能远大于开放性手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VS小切口髓核摘除,哪个更便宜?器械的花费远大于传统手术需求,而手术过程较长或相同也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因此,说微创节约费用只能体现在住院费用上。
重点三:微创的学习曲线
微创手术的学习曲线远远长于、难于传统开放手术。国外学者认为理想的学习曲线包括:住院医生时期的经验、短期+系统培训课程;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模拟测试;专家指导下的动手操作等。
重点四:微创的技术培训
开放性手术有近百年的历史,技术培训已经成熟完善;然而,微创外科培训于1990年最早出现,2004年国内有首家机构,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鉴于脊柱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损伤后后果严重,微创手术只适合于经验丰富且经过充分训练的脊柱医生,而非初学者。同样有学者认为:微创脊柱外科目前开展的大多是经皮内窥镜下手术,它要求术者熟悉掌握局部解剖知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内窥镜下操作的训练;要具有开放手术的技能,这样才能胜任目前微创脊柱外科的治疗。脊柱微创医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开放手术操作经验!
重点五:微创的设备与支持
重点六:微创的放射线暴露
2008年的一篇文献提出了影响微创手术发展最主要的三个障碍:技术因素(52%)、训练机会(47%),以及过多的放射暴露(43%)。传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需要大量的透视辅助完成。虽然目前所使用的各类导航系统可以明显的减少放射量以保护医生,但其较开放手术由于较小的手术视野仍然使得放射量明显增加。
总结
开展脊柱微创手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正确的微创观念、丰富的解剖知识、充足的开放经验、严格的病例选择、良好的技术培训、完善的设备支持。
2脊柱微创技术的“再思考”
万事俱备,只欠“合适的微创技术”,目前需要考虑3个问题:
➤ 1、如何选择合适的脊柱微创技术?
➤ 2、如何理性开展脊柱微创技术?
➤ 3、如何理性总结脊柱微创技术?
重点一:如何选择合适的脊柱微创技术
1、基于高质量文献数量的“兴衰”趋势分析:
➤ 1)成熟型:近10年文献数量处于“高线-平稳”状态,该类型技术已经为临床成熟技术,已获得广泛开展,如PVP、PKP。
➤ 2)发展型:近10年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该类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将获得进一步推广,如MIS-TLIF、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 3)爆发型:短时间内获得爆发性增长,该类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如椎间孔镜、OLIF。
➤ 4)波动型:临床开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时间,但文献数量呈现“高峰-低保-高峰”的波浪型变化,该类技术可能临床适应证发生一定的转变,如MED。
➤ 5) 衰落型:临床开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时间,但文献数量达到高峰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该类技术的临床应用可能逐渐减少,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如AxiaLIF。
➤ 6)消失型:曾经一段时间内在临床获得一定范围的开展,但近几年已无高质量文献发表,该类技术临床可能已经停止应用,基本被淘汰,如腹腔镜微创ALIF。
2、新技术≠好技术,面对一项微创新技术该如何抉择?
➤ 正确认识新技术的“创新类型”:原创型需要更多的论证
➤ 理性分析新技术的“发展阶段”:切勿在炒作期冒然跟进
➤ 充分论证新技术的“理论优势”:理论优势≠实际疗效
作者解剖学研究提示:XLIF/DLIF在缺少配套肌电监护的保护下,发生腰丛神经损伤的风险过大;同侧大腿前区麻痛和腰大肌无力是主要表现,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大约为25%~75%,居高不下的腰丛损伤问题导致该技术在国内开展有限。
AxiaLIF因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存在,如假关节形成、浅表感染、骶骨骨折、骨盆血肿、伤口不愈合、神经根刺激、直肠穿孔等,在短短几年内的临床热度迅速下降(衰落型)。
重点二:如何理性开展脊柱微创技术
“深度理论学习、基础研究论证、严格把握指征”
2012年后,Silvestre C等首次报道OLIF术式,获得了良好疗效。
➤理论上,OLIF可以有效减少腰丛神经及大血管损伤风险;
➤ 首先,解剖学测量研究证实:OLIF在国人个体的操作可行性及手术体位对操作通道的尺寸影响;
➤ 之后,在尸体解剖学模拟操作中,再次验证了OLIF在国人个体的操作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 随后,在临床中初步开展: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如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不稳症、不稳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
➤ 病例临床早期结果总结:1例交感神经损伤(是不是个别现象?临床发生率?发生原因?如何预防?……)
➤随后,针对腰交感干进行解剖学测量研究:探讨OLIF术中发生交感神经损伤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研究发现:OLIF术中交感神经损伤发生原因包括直接损伤和牵拉损伤;预防建议:靶向显露位置避免过分靠近腰大肌前缘、适当游离交感干,并连同腰大肌向后牵开。
重点三:如何理性总结脊柱微创技术
临床密切随访、真实报道结果,既报喜也要报忧
将解剖学测量研究结果与广大同道进行交流、探讨,并最终用于指导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总结
面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脊柱微创新技术,临床医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选择篇:
对于脊柱微创现有技术,基于高质量文献数量分析:
◈ 对于“成熟型”和“发展型”,建议放心选择、大力发展;
◈ 对于“爆发型”和“波动型”,需要谨慎开展、切勿冒进;
◈ 对于“衰落型”和“消失型”,已属明日黄花、无需关注。
对于脊柱微创新技术,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抉择:
◈ 正确认识新技术的“创新类型”:原创型需要更多的论证;
◈ 理性分析新技术的“发展阶段”:切勿在炒作期冒然跟进;
◈ 充分论证新技术的“理论优势”:理论优势不等于实际疗效。
➤ 2、开展篇:
深度理论学习、基础研究论证、严格把握指征
➤ 3、总结篇:
临床密切随访、真实报道结果——既报喜也要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