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治疗头痛医案赏析
2018年10月09日 30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乳腺疾病的气郁、火郁常常因为肝肾阴虚,表现为虚寒证。常常伴有头痛,因此临床不可不察。
1.血管神经性头痛
铁厂女工李秋兰,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于1984年3月24日入院。经山医一院神经内科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余会诊。
诊见:
患者面赤如醉,
自觉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轰热难忍。
至3月19日拂挠,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次发病,皆从上颁角颊车穴下方呈弧形向后经风池穴窜至右太阳、下关复入颊车穴。
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戛然而止,
移时又发作如前。
每日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每日如此循环不已,已17日。
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
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
脉证合参,当属:
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
阴虚之患特点:
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
法宜:
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
引火汤(九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白芍100克,炙草30克,枣仁30克,葛根60克。
4月6日再诊,
药进3剂,药后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一闪即过。
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
带原方3剂出院。
追访3年未复发。
2.三叉神经痛痼疾
组织部长裴义林之妻,55岁。
1984年3月26日初诊,患“原发性三又神经痛”8年,
迭用酒精封闭、针灸,
服中药百剂皆无效。
近年来发作频繁,
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讲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
8年前仅下颌枝患病,
2年之后累及上颌枝,
1983年冬,眼枝亦病。
以为龋齿作痛,牙已拔光,病势日见严重。
以致不敢进食咀嚼,以流质食物维持不饿,致消瘦脱形,弱不禁风。
此次发病已3日,
病前,无故右眼赤如鸠目,泪如泉涌,日夜不止,
右耳鸣如潮声。
因大声呼唤幼子起床,冷风拂面,突觉畏寒。
同时觉有热气,从右脚心沿腿之内侧上攻头面,迅如闪电。
旋即整个右头部如蛇咬蝎蛰,火灼电击,剧痛嚎哭,惊扰四邻。
每发作1次,约5分钟,频发30余次,已历3小时之久。
脉洪大无伦,舌干红无苔。
头晕脚软,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4日一行。
患者年逾五旬,肾气已衰,肾阴下夺,阴不恋阳。
时值春令,阳气升发。
分析:
脚底为肾经循行始发部位,龙雷之火不能下安宅窟,循经上攻,上奔冲击无制。
拟:
傅山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恋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3剂(方见例一)。
3月29日二诊:
药后脚底上冲之气已敛,发病次数逐日减少。
每有发作,一闪即过,已可耐受。
洪象已敛,目赤、耳鸣均愈。
考虑:
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更加细辛引入少阴而驱伏寒,兼寓火郁发之之意。
原方加细辛15克,“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
4月4日二诊:
上方服剂,发作停止,已4日未发。
全家人大喜过望,部长戏云:真如死囚遇大赦,不用提有多高兴了。
嘱:
原方再服3剂巩固。
迫访10年,未复发。
按:
本病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各家多从风、寒、痰、火、瘀论治,或可见效于一时,后必复发。
盖本病正虚为本,病机在肾,当从肾论治。
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
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1.5克,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
若误以实火正治,苦寒直折,釜底抽薪诸法,非但不能愈疾,反致变生不测。
三叉神经痛必挟雷火,因巅顶之上唯厥阴可到。
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阴引火归原之中,必佐柔肝宁络之品为妥。
全方组成如下:
熟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白芍100克,炙草30克,细辛15克,“全虫12只、蜈蚣3条”(研末冲服)。
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克(与熟地拌捣)。
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克(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