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有什么危害?

2023年02月06日 2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痛风病程较久的患者,在关节周围、软骨、肌腱及耳廓等处的皮下,可以出现淡黄色或白色的、大小不一的隆起疙瘩,像是硬硬的石头,就是痛风石,也叫痛风结节。痛风石的出现,往往代表着血尿酸长期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这是慢性期痛风的特征性表现,一般在痛风初次发作后10年出现。痛风石是由于血尿酸较高,尿酸盐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周围形成的。最初较小、较柔软,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大、变硬,导致皮肤破溃,伤口长期不愈合。可能引起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严重时会造成骨质破坏,甚至需要切除受损骨骼。在临床中,如果长期坚持使用立加利仙(苯溴马隆)这样的一线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达标,出现痛风石的几率很小。即使早期出现了较小的痛风石,服用立加利仙,将血尿酸水平降至300μmol/L以下,维持一段时间(通常是1个月),痛风石也会逐渐溶解、缩小。如果病程较长,痛风石消退的可能性较小。同时,随着病情发展,痛风石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就需要行手术切除。参考文献:[1]吴国隆.痛风石的危害不可低估[J].现代养生,2009(10):16.[2]熊洋洋,李源杰,曾学军.痛风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12):1743-1746.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16.12.0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