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120例手术治疗经验

2018年07月05日 84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 目的 总结腹壁切口疝无张力手术修补体会。方法 对我院1999年5月~2007年7月收治的120例经手术治疗的腹壁切口疝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病人均采用无张力修补法作手术修补,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 无张力修补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有效方法。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黄东航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 无张力修补术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传统手术修补复发率可高达30%~50% 。我院近年来采用无张力修补法治疗腹壁切口疝120例,疗效良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32~82岁,平均66岁,其中≥60岁者占77%(92/120)。切口疝发生于腹部纵切口者72例(正中切口 36例,旁正中切口24例,经腹直肌切口12例),斜切口者48例(麦式切口28例,肋缘下切口20例)。其中原手术切口Ⅰ期愈合60例,发生切口感染Ⅱ 期愈合32例,切口全层裂再次缝合28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1例,糖尿病13例,前列腺增生8例。

 1.2 手术方式和结果 按无张力修补的原则,根据疝环大小和腹壁薄弱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本组120例中,16例疝环>10cm者,腹膜缺损严重,无法对拢缝合,采用“三明治”补片(Composite Plate)修补;64例疝环5~10cm者,腹膜可对拢缝合,采用强生补片修补;40例疝环<5cm者,在游离疝环边缘后直接对拢缝合无张力,行单纯缝合修补。术后随访1~9年无复发。

2 讨论

2.1 切口疝发生原因(1)缝合技术和切口感染为切口疝发生最常见的原因。本组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60例,占50%。切口缝合层次有误,对合不当,缝合过于稀疏,强行拉拢切缘引起组织撕裂,最初的手术处理不当或切口愈合不良均易导致切口疝;(2)腹内压增高。术后腹内压过高,如剧烈呕吐,明显腹胀,或剧烈咳嗽、便秘或前列腺增生致排尿不畅,均可致缝撕脱或组织撕裂,从而诱发切口疝。本组病历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1例,前列腺增生8例;(3)切口类型:腹壁纵行切口切断了所有横向走行的腹壁各 层肌肉、筋膜、腱膜等,缝合后又容易受到肌肉横向牵引而易发生哆裂;即便是腹直肌也因切断肋间神经而致肌肉萎缩有损其强度。本组纵切口72例,占60%;(4)其他因素:老年人发生切口疝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本组中年龄≥60岁占77%,与老年患者合并症多见、蛋白质合成和组织再生功能低下等有关。

2.2 围手术期处理对于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者,积极给予抗炎、止咳、平喘治疗。前列腺增生病人可给予α-受体阻滞剂或5-羟α还原酶抑制剂等治疗,以解除排尿困难。White等认为,对于需要植入生物材料者,术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本组有21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手术前后均给予积极抗炎、平喘、止咳等治疗;老年病人术后常规留置导尿,注意防治肺部感染和保持大便通畅,杜绝腹内压升高;糖尿病者控制血糖至正常或稍高水平;老年病人还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以促进切口愈合;对疝囊巨大和肥胖患者,疝内容物回纳后腹压可能明显升高,手术前应作适应性锻炼,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2.3 手术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熟练的手术技巧以及良好的腹肌松弛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在无张力、同层次、正常组织缝合修补的原则下,还根据疝环的部位、大小、边缘是否整齐、以及临近组织薄弱程度作相应的处理。对麦氏切口和肋缘下切口疝,补片缝合于腹横筋膜层;对经腹直肌和旁正中切口疝,腹直肌前后鞘均应与补片作缝合修补;如疝环不规则,边缘有豁口,补片应完全覆盖豁口,并将修整至正常组织的豁口边缘与补片缝合;在少数巨大切口疝,疝环周围组织及其薄弱时,应作较广泛的分离直至正常组织,并选用足够大的补片,同时覆盖疝环极其周围的薄弱组织,分别做内圈的疝环与补片缝合和外圈的正常组织与补片缝合,增加手术成功率。此外,应尽可能保留疝囊腹膜,避免合成补片直接与肠管接触,预防术后肠粘连、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对腹膜缺损严重不能“腹膜化”者,应选择内表面光滑的“三明治”复合补片。本组有8例疝环>20cm×15cm巨大腹壁切口疝者,疝囊腹膜缺损无法对拢缝闭,在上述原则下选用“三明治”复合补片(Compound)修补,随访2年未见复发。腹壁切口疝修补的方法有:(1)直接缝合修补法;(2)自体筋膜移植修补法;(3)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 (4)腹腔镜修补法。本组病例均采用无张力修补法,其中40例疝环最大径<5cm的患者,术中直接对拢缝合疝环无张力,64例6~10cm者选用对聚乙烯网筛补片缝合修补,16例≥10cm者选用复合补片缝合修补。对于腹壁切口疝修补,尤其是腹壁缺损巨大(≥10cm)者,应尽可能采用合成材料修复腹壁缺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