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有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020年11月25日 81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过去的几十年间,欧美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已经开始下降,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基本追随欧美的指南,但发病率仍然在不断上升,其中的原因固然与对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有关,然而种族的差异相关的体质不同也密切相关,也提示目前对脑血管病的病因认识尚不全面。例如,中国患者普遍不能耐受欧美标准的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的剂量,消化道出血和肝功损害的副作用更加常见;亦有部分患者对指南的防治措施无效;西方人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颅外的大动脉,而中国人以颅内中小型血管的硬化狭窄居多。上述差异说明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不能照搬西方的指南,东、西方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种族、历史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不同,中国人可能具有特有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脾胃衰弱。宣武医院高利教授一直持此观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徐敏

西医有脑肠相关理论。肠在生物进化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中与脑存在密切关联,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一个主要的免疫器官,另外肠道具有完整的神经元、神经递质和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没有脑的指令也能够独立地活动、学习、记忆,甚至是人体中唯一可以拒绝中枢信号的系统,所以叫“第二脑”,脑与肠是互相影响的。所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是以胃肠病变为起点和中心的。脑动脉硬化与胃幽门螺旋菌感染造成的慢性炎症相关。在病理情况下胃肠道疾患可引发脑血管病:首先,胃肠道疾病造成某些重要营养物质,如叶酸、维生素B12等吸收功能不良,从而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促进H型高血压(已证实在中国人群高发)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胃肠道慢性感染、炎症与脑血管内膜炎症相关,脑动脉硬化存在慢性炎症机制,例如消化道幽门螺旋菌感染,可以慢性释放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内膜发生慢性炎症,在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甚至检测到幽门螺旋菌抗体阳性。中医的脾胃不完全等同于,但大致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胃肠道具有五大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功能,人体的数量最多的内分泌细胞;识别:对既往未接触过的饮食存在排斥机制;具有不受大脑支配的自主神经调节体系,被称为 “内脏脑”、“第二脑”;粘膜免疫器官,同皮肤和呼吸道一样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

国人的消化系统(脾胃)功能比较薄弱,甚至存在与西方人不同的结构差异,有资料显示西方人,身高1.8米左右的身材,其肠道的长度大约是5.4米,肠长倍数为3;而以素食为主的亚洲人,身高1.7米左右的人,其肠子的长度大约为8.5米,肠长倍数为5,差距的确很大。中国人的肠道比西方人长,更适合素食,如果同样进食肉食等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在肠道的吸收更加充分,排出更加缓慢,会造成毒素的过多吸收,不仅如此,肉食后肾上腺素和血压也会上升。

脑血管病的病位在脑,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脑的功能是由“心”行使的,心藏神,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所以脑的疾病可以从中医的“心”论治。中医又有“心脾相关”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脾胃病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成熟子明清,到近现代逐渐完善。心脾有着密切联系:五行相关:心脾两脏阴阳相通,气血互济,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经脉关系:经络学说认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太阴脾经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通过脾胃的支脉、大络、经别以及经筋紧密联系。二者经络相贯,气血阴阳互通。气化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功能的完成,离不开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位置毗邻:心居膈上,为君主之官,胃居膈下,为水谷之海,二者仅一膜之隔。神志相关:心主神志。乃精神所舍;脾经、胃络通心,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情志自如,脾胃运行畅达。如心神被扰,精神失常,势必伤其脾也碍其胃。

从中医角度讲,脾胃功能虚弱或为饮食、情志、起居调摄不当所伤,首先,会造成脾气虚,精微物质化源不足,不能充养脑髓,脑部居于人体最高部位,对气血的需求量有最大,决定了脑在气虚血虚时最容易表现出缺血缺氧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视昏、困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第二,脾胃主运化的功能下降,或营养过剩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造成痰浊内生,如血中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的增高,这些都已被现代医学证明促进动脉硬化,粥样硬化的斑块也属于中医“痰”的范畴。临床表现气虚痰湿证候,如体胖、头昏沉如裹、痰多、口粘、恶心、困倦多眠、肢体沉重、皮下脂肪瘤、脂肪肝、消化道多发息肉、大便黏等等。第三,痰浊久积会化热,热极生风,风火夹痰上阻脑窍、闭阻经络,造成中风,此时的客观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炎性因子、纤维蛋白原会响应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炎症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出现痰热证候,如面红、头痛、头晕、口干、口苦、口臭、心烦、便秘或恶臭、舌苔黄等表现。

   认识脾胃与脑血管病的密切关系,对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王永炎等运用化痰通腑饮(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就是通畅中焦气机的应用,其实不论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病只要出现腑实痰结均可酌情应用。在慢性期,注重(脾胃)本虚的病机,健脾益气化痰祛瘀,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复发。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