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及老年女性常见尿失禁

2021年07月28日 80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尿失禁多是老年女性的“难言之隐”,但近年来,另一类重点人群,产后人群的尿失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两类重点人群应该提升对尿失禁知识的了解,通过运动、行为疗法做好预防,一旦症状出现并影响生活质量,应尽早医学干预。

  尿失禁是如何发生的?

  从尿失禁的发病机制来看,产后尿失禁与老年尿失禁的原理并不完全相同。

  1、产后尿失禁

  女性生产后之所以会发生尿失禁,一是由于生产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可能造成产妇骨盆底的肌肉群被拉伤或是支配它们的神经血管受伤,这种机械性损伤会引起提肛肌的松弛、;二是在整个孕期中,逐渐长大的胎儿、羊水、子宫宫体都会对盆底造成持续性的压迫,容易引发盆腔脏器组织解剖结构改变。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怀孕生产的过程对盆底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产后都有可能发生尿失禁。

  近年来随着二胎的开放,生育二胎相当于上述这种损伤又重新发生了一遍,所以现在提倡,所有产后人群都需要在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功能的筛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盆底康复,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产后尿失禁的困扰。

  2、中老年女性尿失禁

  主要是由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和膀胱周围的支持韧带和肌肉松弛,尿道粘膜变薄,胶原蛋白不足所致。

  尿失禁发病率不低,但临床就诊率不高,与人们对泌尿生殖道的疾病羞于启齿的传统观念有关。其实,一旦发生尿失禁,即使症状轻微,也应积极寻求专科医生救治。因为正规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帮助尿失禁人群“摆脱尴尬”。而未得到及时治疗,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患者因“频繁跑厕所”“身上异味重”,而越来越自卑、孤僻,影响正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如今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在当年生育时还没有产后康复的概念,生产造成的盆底损伤可能在年轻时还不明显,但上了年纪之后就会“雪上加霜”。

  从尿失禁的类型来看,临床主要可分为四类,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临床上一定要注意鉴别。一是压力性尿失禁,在咳嗽、打喷嚏、大笑、颠簸、搬重物等情况下,腹内压急剧升高后发生尿失禁;二是急迫性尿失禁,有强烈的尿意,还没到厕所,尿液就漏出,与膀胱敏感度过高、逼尿肌反射亢进等因素有关,也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三是充溢性尿失禁,因逼尿肌无力或膀胱出口梗阻导致尿液不断地流出或滴出;还有一种混合型尿失禁,既有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又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产后尿失禁一般为压力性尿失禁,老年人群多见混合型尿失禁。不同人群应采用不同的分层治疗模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