瘥后防复理论对预防肺癌复发转移的指导作用

2020年10月21日 8692人阅读

“瘥后防复”的理论根源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其核心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专设一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提到“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等理论,是瘥后防复理论的根源。

中医对肿瘤复发转移机制的认识

中医认为肿瘤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及传变的机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率先提出“传舍”的理论,认为“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朱丹溪则提出癥瘕痰瘀积聚的理论,《丹溪心法》曰:“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现代学者认为肿瘤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伏邪流注脏腑经络。《临证指南医案》言:“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由此可见,体虚为发病之本,痰、瘀、毒为重要病理因素。

治疗原则

中医调护肿瘤患者防止复发转移需要借鉴瘥后防复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也。”治病需在病在肌肤之时加以干预,若疾病发展至五脏则难治。同理,肿瘤的治疗也要在早期进行。中医理论认为,在病愈初期,虽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仍然有病邪残留体内,此时便应当扶正祛邪。

治疗手段

在治疗上,扶助机体正气是首要的。癌毒深伏,易耗正气,同时西医的抗癌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会耗伤大量气血,在使用白花蛇舌草、蛇六谷、蛇莓等抗癌解毒药时应当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扶助正气的药物。其次,痰瘀互结是肺癌复发转移的重要病机,《丹溪治法心要》载有治小腹积块方 (瓜蒌、贝母、黄芩、天南星、白术、香附、熟地、当归、延胡索、桃仁、三棱、莪术) ,此方祛痰逐瘀并用,气血同治,又有补益之品,充分体现了痰瘀同治的观点。此外,需要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劳逸得当。避免食用刺激、伤胃、碍胃之品, 使中土健运, 生化之源不竭, 气血充足, 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也能达到防止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

小结

肺癌患者在常规放化疗、靶向药物等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遣方用药、调摄饮食、劳逸适度,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扶正祛邪,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转移。

参考文献

[1]龙珠,唐东昕等.浅谈治未病理论中“瘥后防复”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指导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02):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