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命名由来
2023年01月11日 12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正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是一个不断求索,从无知到有知,从片面到全面的螺旋上升过程。非哺乳期乳腺炎两大分类的命名源流,体现的是学者们对于本病的认识逐渐清晰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涌现了数十种不同的小名。其中,有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被冠以不同名称;也有一些治疗方案迥异的罕见传染病也被笼统归类其中。
回顾文献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名称初起大多从以临床表现来命名,随着学者们对这类疾病认识的增加,逐渐以病理表现来命名。
国外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报道始于1923年,Bloodgood报道一种临床表现为乳晕区皮肤下条索状、皮肤呈棕红色管状肿块,并称此疾病为静脉扩张肿(theVaricoeletumor),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描述和概括本组临床症状的学者。1925年,Ewing提出,有一类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晕部瘘管为主要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称之为管周性乳腺炎(Periductalmastitis,PM)。
1933年,Adair发现在该病的晚期阶段,扩张导管中的刺激性物质可溢出管外引起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1948年,Ingier介绍这病理过程时,命名为闭塞性脉管炎(obliterans)。1950年,Burkitt首先从组织学特征上描述该病为乳腺导管病变(mammaryductdieases)。1951年,Haagensen根据其病理特点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ductectasia,MDE)。同期尚存有一些描述不同症状的名称,如乳腺瘘(mammaryfistula)、粉刺性乳腺炎(comedomastitis)、闭塞性乳腺炎(mastitisobliterans)等,但由于病理上在管周的炎症中主要存在的细胞是浆细胞,因此当时仍一度使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名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纷繁复杂的命名实际上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并称其为管周乳腺炎/导管扩张症(periductalmastitis/ductectasia,PM/DE)。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乳晕下脓肿(subareolar abscess,SA)这一病名逐渐得到重视,认为这一概念统一了乳管周围炎、Zuska病、粉刺样乳腺炎、乳腺闭塞性脉管炎、乳腺导管瘘等,这些病名都曾一度被认为是独立性疾病,如今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Maguid和他的团队将这组症候概括地称为乳腺导管相关炎性疾病(mammaryductassoci-atedinflammatorydiseasesequence,MDAIDS),这一统一的概念指代了所有由于导管阻塞、扩张、炎症和破裂引起的乳腺疾病状态,代表了一组非扩张的导管周围明显的炎症反应到脓肿、瘘管、纤维化、疤痕组织形成的症候群。
国内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最早报道是在1958年,顾伯华教授报道了一种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乳腺漏管伴有乳头内缩的疾病。自上个世纪70年 代起,国内学者结合当时的国外相关报道,发现其临床表现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存在相似,均为好发于非哺乳期、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故认为其诊断应对应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后将其收录入《实用中医外科学》,命名为粉刺性乳痈。1993年,陆德铭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并将之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在2006年出版了《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书中提到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病,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在疾病后期某一病理阶段,当病变组织以浆细胞浸润为主时,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2007年,美国哈里斯等主编、王永胜、于金明、叶琳主译的《乳腺病学》一书提到乳房感染中的非哺乳期感染又可以分为发生在乳房中央区乳晕周围的感染和影响乳房周围组织的感染两类,包括乳晕周围感染、乳腺导管瘘、周围型非哺乳期乳房脓肿。另外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其他少见的感染类型,其特征是非干酪样肉芽肿和局限在小叶的微脓肿。2008年,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其中的乳腺疾病由沈镇宙撰写。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良性疾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命名,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等。2009年龚西騟、丁华野主编的《乳腺病理学》将此类疾病归类在乳腺炎症与反应性疾病之下的乳腺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并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均为此类疾病中的非化脓性乳腺炎。提出其中的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叫导管周围性乳腺炎,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病种,而是一组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的乳腺慢性炎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包括阻塞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而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也称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小叶周围性乳腺炎等。2009年由英国曼赛、韦伯斯特、斯维特兰登所著、2013年经郑新宇主译的《乳腺良性病变与疾病》一书,认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综合征包含一系列的过程,可单独或联合存在,这些过程包括导管扩张、组织学的导管周围乳腺炎、细菌性乳腺炎、管周纤维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周边型小叶周围乳腺炎很相近,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直接切除近端扩张的导管。2013年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主编《乳腺肿瘤学》,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导管周围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是乳头下输乳管窦变形和扩张引起的易联众非哺乳期非特异性炎症,过去也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国内是1986年由马国华首先报道的。其他乳腺炎症还包括乳腺结核、乳腺梅毒感染、乳腺放线菌病和布鲁菌病、乳腺真菌感染、乳腺寄生虫病等。
从病理分类上,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非特异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其他还包括乳晕下脓肿、硬化性淋巴细胞性乳腺炎、IgG4相关硬化性乳腺炎、乳腺结节病、乳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等。特异性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乳房结核病、乳腺猫爪病、乳腺真菌病和乳腺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