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复诊,痊愈的关键!(解读心身医学科常见治疗误区)

2020年07月31日 82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对于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定期复诊请医生评估疗效,调整药物或药物剂量,全程指导治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问题说三遍!),决定了患者是否能痊愈,将来是否容易复发,可惜很多患者基于某些考虑不再复诊,没有做到门诊定期复诊,常见误区及原因如下:

常见误区一:坚持服药症状就能全部消掉,疾病就能痊愈,不需要复诊?

事实上:任何一个患者接受的治疗都是个性化的治疗,药物相同,剂量也可能不同,每一次复诊,医生都会根据你好转的速度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或调整药物。所以,坚持自行服药不一定能够痊愈。想要临床痊愈,定期复诊很重要。

常见误区二:我第一次到医院系统评估了,坚持服药和通过微医等平台反馈情况就可以,无需到医院就诊?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平台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医患交流平台,在医生愿意牺牲工作之外的时间的情况下,确实给患者带来方便,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暂时无法完全取代门诊面诊,我们需要观察大家的精神面貌。互联网医疗平台能解决一些小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等。

常见误区三:吃药会吃傻?不能长期吃药?

事实上:药物不会让人变傻,如果药物会让人变傻,国家药监局不会让他在市面上继续使用。另外,有些患者表现得表情及其动作笨拙,药物有些镇静作用外,有些重型精神疾病本身对高级认知功能也会有影响,而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则会让患者状态越来越佳,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误区四:我吃了几天药,出现恶心、食欲不好,药物让我变得原来越严重,不能吃药? 

事实上:抗抑郁药在使用初期可能会出现恶心、食欲不好、头晕、烦躁、心悸、震颤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多出现在使用药物的前2周,药物开始起效后,药物不良反应会慢慢减少,甚至消失。如果不良反应很明显,无法忍受,也不用惊慌,首先,可在医生建议的药量基础上减量服用,同时,放慢药物加量的速度,缓慢逐渐加量,药物不良反应会减少,甚至消失。其次,极其个别患者对某个药物特别敏感,也不必太过紧张,可以换用其它的药物。

常见误区五:我吃了几天药,感觉更加不舒服,更加烦躁,是不是给我看病的医生诊断错了?

事实上:有些患者在使用药物初期可能会出现烦躁、心悸等不良反应,尤其是焦虑患者,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颤,惊恐更加频繁,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太紧张,放慢加量的速度或从更小的剂量开始可减少甚至避免这类反应出现,药物见效需要时间,多需要2周,也有些患者服用药物后很快就见效,等到2周后症状改善明显,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常见误区六: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可以停药了?

事实上: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都可能复发,维持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无论对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防止复发,降低复发的概率,刚刚好转就停药往往很快症状就会再次出现,而且会让后续治疗变得越来越棘手。

常见误区七:吃药就好,不吃就犯,药有依赖性?

事实上:常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都是没有依赖性的,不会“上瘾”(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经诊断终生服药,患者都是终生服药降压药和降糖药,大家知道,药物不依赖,与疾病本身特点有关)。吃药就好,不吃就犯主要是由于疾病本身特点决定的。这也是为啥需要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的原因,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预防疾病复发,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疗程后方可逐渐减药、停药,到了疗程后再停药就不容易再犯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患者终生服药。在心理科常用药物中,只有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存在依赖性,患者容易心理上依赖这些药,但是,该类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焦虑,此类药包括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在临床上,治疗初期会合并抗焦虑抑郁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焦虑抑郁症状,短时间内都会逐渐停掉,不推荐用6个月以上。

常见误区八:西药都副作用,是伤肝肾的?

事实上:西药伤肝肾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年电视广告的灌输。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与降压药和降血脂药类似,在医生的指导下都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对于一些敏感人群,某些抗抑郁抗焦虑药有可能引起一过性的肝功异常,但是,减药停药后肝功能可以恢复。而某些中药,由于含有重金属成分,是明确对肾脏有直接毒性的,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我们需要客观全面的对待药物副作用。

常见误区九:西药不能去根?

事实上: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虽然很多人不再复发,但也总会有人复发。据我所知,有些中药或中成药对轻度的焦虑抑郁有效,比如:安神补脑颗粒、乌灵胶囊等,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科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病原因无从谈起,如何去根?!

常见误区十:吃药后病情好转了,可以减少药量?

事实上:为预防疾病复发,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初期吃多大药量有效,就在维持期(无症状的状态下)继续服这个药量。尽早减少药量有可能导致疾病复燃。

常见误区十一:吃药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

事实上: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全部心理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抑郁焦虑。所以,我们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会引起体重的增加,抗精神病药物体重增加较为常见,与患者食欲增加和活动减少有关。但是,确切的机制较复杂,包括组胺受体阻断以及通过下丘脑机制中介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的改变。一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复诊时将情况反馈给主治医生,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避免体重继续增加或使体重下降。

常见误区十二:我感觉好多了,路程太远了,可以不去医院复诊?

事实上:很多患者因为路程远,自行治疗,症状好些就减量,症状不好就药物加量,反反复复,部分缓解,症状未彻底消失。想要痊愈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关注那些尚未消失的临床症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积极调整药物以达痊愈。在患者痊愈后,需要继续维持治疗,复发风险会大大降低。而部分缓解,过早停药,直接预示着复发的可能。

常见误区十三: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大的变化,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事实上:首先,药物起效时间一般需要2周,有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需要1-2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2/3左右,总有人会吃某些药无效,这绝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无法治疗,一种药物无效,可以合并用另外一种药或直接换其他药物,或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医学上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勿轻易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常见误区十四:吃药症状就不波动?

事实上:患者都存在某些共性心理特征,也就是对自己精神状态关注的问题,一旦自己患有某些情绪问题,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起情绪波动就会往疾病这块靠。担心自己的疾病出现问题,病情出现波动,实际上,有时候可能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无需太在意。当然,部分患者在坚持服药的情况下,仍可能出现症状的波动。所以,服药期间偶尔出现一些小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太紧张,如果症状变化较大,建议到医院找医师复诊,由医师根据你的情况看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常见误区十五:孩子吃药闭经了,要不能吃?

事实上:闭经是抗精神病药物较为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泌乳素水平等变化有关。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给予中药和性激素治疗。如果长期闭经,可以选择更换对泌乳素影响小的药物。面对药物副作用,及时就医复诊,医师也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师会调整治疗方案,比如: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鼓励病人多参加体力活动,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个体的影响。

常见误区十六:辅助检查结果正常就没有病?

事实上: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器质性疾病不一样,多为功能性疾病,大多数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没有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排他性诊断,是无法通过检查来确诊的,进行各项检查的目的是帮助排外躯体其他器质性疾病,以免耽误治疗,因为大部分功能性疾病不会要人性命,但是,器质性疾病严重时可能要人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