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渗透压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2021年09月12日 101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尿渗透压又称尿渗透量、尿渗量,是指肾脏排泄的尿内全部具有渗透性的溶质微粒总数量,与溶质微粒的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这些溶质通常包括电解质、尿素、肌酐等,葡萄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尿渗透压是评价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的较好指标之一,常与血浆渗量同时测定。测定尿渗透压的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酸肾病等慢性间质肾病,以及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等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时。
1.指标偏高
尿渗透压升高主要见于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时候,如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腹泻等,一般都会引起尿渗透压升高。
潜在疾病:高热;脱水;腹泻;心功能不全
诊疗建议
尿渗透压升高应对方法应根据具体原因判断,通常建议到医院进一步就诊,积极治疗。通常采取综合性治疗,通过服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改善。
1)发生高热的患者需要紧急到医院就诊,可采取物理降温,使用冰袋或冰块外包毛巾敷头部,或者酒精加冷水擦拭病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也可喝冰水或冰冻饮料。注意不能使体温下降太快,以免虚脱。体温有所下降后可进行输液治疗,需要通过检查明确高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2)发生脱水的患者以补液治疗为主,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电解质等。
3)腹泻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一般治疗,需要禁食水,在没有明确病因前需要慎用止痛药和止泻药,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细菌感染需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需要停止食用乳糖类食物。一般治疗主要为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失衡,使用止泻剂,酌情补充体液,也可通过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4)心功能不全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通过手术、介入等方法恢复供血,并进行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等。
2.指标偏低
尿渗透压降低主要为疾病因素,多见于肾浓缩功能受损的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崩症、尿酸性肾病、肾小管功能障碍等。
潜在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炎合并肾小管病变;尿崩症;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诊疗建议
1)肾小管间质性疾病:首先要明确是急性和慢性,然后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急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需除去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因,多数可自行修复再生,功能恢复。部分病人使用小剂量激素可缩短病程。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防止肾小管和间质进一步损害、加重,继而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肾盂肾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通过尿细菌培养确定菌型,在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
3)多囊肾: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早期发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及时正确地治疗已出现的并发症至关重要。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如囊肿去顶减压术减轻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这需要听取泌尿外科医生的意见。患者病情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时,应予以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4)慢性肾衰竭: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替代治疗,常见药物包括碳酸氢钠、利尿剂等,病情严重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如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肾移植手术;
5)尿崩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包括血管加压素、氯磺丙脲、氢氯噻嗪等药物。通常就诊科室是内分泌科。继发性尿崩症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