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瘤一般知识
2016年06月07日 147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为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常为单侧性,右侧略多于左侧。该瘤为低度恶性,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
病因
精原细胞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种族、遗传、隐睾、化学致癌物质、损伤、内分泌等有关。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精原细胞下降不全:即为平常所说的隐睾,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遗传:精原细胞瘤患者中,约16%有肿瘤病家族史。
3、睾丸女性综合症:也易发生精原细胞瘤。
4、外伤:外伤并不是肿瘤发生的直接原因,但睾丸外伤后,局部有小血肿形成或血循环障碍,组织变性萎缩等,在此基础上发生肿瘤。
5、感染:多种病毒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病毒性腮腺炎及细菌性炎症,均可并发睾丸炎,致睾丸细胞变形而发生精原细胞瘤。
6、激素:临床及动物实验等事实提示,内分泌与睾丸肿瘤的成因有关。如睾丸肿瘤多发于性腺旺盛的青壮年,或在内分泌作用活跃时期;动物实验如给鼠类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诱发精原细胞瘤。
分型
精原细胞瘤分3个亚型:①典型精原细胞瘤,约占80%,生长较慢,预后好;②未分化精原细胞瘤,约占10%,恶性程度高,预后差;③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约占10%,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
临床表现
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纵隔恶性胚细胞瘤,占纵隔肿瘤的2%~4%,占纵隔恶性肿瘤的13%,占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50%。几乎都为青年男性,高峰发病年龄20-40岁,位于前纵隔,80%有症状。
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可以有嗜睡、体重减轻。10%~20%病人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这些临床症状常与肿瘤对纵隔结构的压迫、侵犯有关。
扩散方式
睾丸精原细胞瘤通过四种方式扩散:
1、局部扩散:在睾丸组织内,癌细胞在本侧睾丸扩散。
2、淋巴转移:睾丸的癌细胞顺着淋巴系统向全身淋巴结转移,主要转移淋巴结为胸内的支气管旁、肺门、纵膈淋巴结,胸外的锁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结等。
3、血行转移:睾丸的癌细胞通过血液系统向远处转移,其中肺转移最多见,其次是在肝、骨等处生长。
4、医源性转移:西医手术时,癌细胞被种植在腹腔内或者在切口上,比较多见。
临床分期
精原细胞瘤的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关,肿瘤扩散的程度和转移的范围也影响着预后。故临床医生不仅要了解肿瘤的病理类型,而且要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确定每个患者病变分期是有实际意义的。当今最常采用的分期方法为:
Ⅰ期:肿瘤只局限于睾丸及附睾内,而尚未突破包膜或侵入精索,无淋巴结转移。
Ⅱ期:由体格检查、X线检查证实已有转移,可扩散到精索、阴囊、髂腹股沟淋巴结,但未超出腹膜后淋巴区域。转移淋巴结临床未能扪及者为Ⅱa期,临床检查扪及腹腔淋巴结者为Ⅱb期。
Ⅲ期:已有横膈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有研究者把远处转移者归入Ⅳ期。
诊断
胸片多见巨大前纵隔肿瘤,有时可以发现肿瘤沿气管内生长。
CT多为密度均匀的大包块。CT和MRI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范围、对纵隔结构的侵犯情况。单纯的精原细胞瘤几乎均无AFP、hCG的升高,7%-10%有hCG升高,但常不超过100ng/ml,AFP不升高。应对所有患前纵隔肿瘤的年轻男性测定血α-FP、β-hCG水平。CA125也可能为生物学标记。
治疗
临床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治疗
睾丸高位摘除后,对同侧髂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
临床Ⅱ期、Ⅲ期和Ⅳ期睾丸精原细胞瘤均需进行放射与化疗的综合治疗。
临床Ⅱa期,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较小,照射野同临床Ⅰ期;临床Ⅱb期转移淋巴结较大,应根据转移灶大小设计照射野至充分包括淋巴结,腹腔广泛转移者,应进行全腹照射。Ⅲ期病例治疗方法同Ⅱ期,但纵隔及左锁骨上区转移淋巴结的照射剂量应达到35~40Gy/5~6周。临床Ⅳ期病例治疗前已有远处转移,应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控制局部病灶。
预防
烟草中含有致癌物质砷等,并且吸烟可引起性激素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增加了患睾丸癌的风险。乳制品食用量较高的人患病的危险也相对更高,特别是那些奶酪食用量高的人,患睾丸癌的危险比般人高出87%。故戒烟,调整坏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及早治疗隐宰、避免睾丸外伤和房事过度,对预防精原细胞瘤有一定意义。治疗隐睾应在4-6岁,最迟不得超过7-11岁;可以内分泌治疗2周,无效时行睾丸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