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手术后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2018年08月06日 744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下肢骨折手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由手术医生决定!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

骨折病人术后的主动锻炼

主动运动是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向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轻创伤对全身反应,防止关节僵硬,因此主动运动应自始至终贯串在整个骨折修复过程中。

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骨折1一2周内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而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挠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带动患肢的活动。

第二阶段

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和牵引拆除后,除了固定期间所控制的关节活动需继续锻炼修复外,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固定拆除后,还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那么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温水浴和推拿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另外,还可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应仍以主动锻炼为主。

骨折病人术后的被动锻炼

1
按摩
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2
关节被动活动
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对早日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囊挛缩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3
术后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可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若骤然作剧烈活动而使骨断端再移位,同时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不敢进行锻炼,对这样的病人应作耐心说服工作。

4
患肢负重
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负重时间:无论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骨折,术后负重的时间都要由手术医生来决定。一般来说都应在X线拍片证实骨折愈合后再考虑负重。
负重过程:
1.负重量应当逐步加,从最小逐渐过渡到正常。
2.下肢骨折而言,负重主要是对体重的支撑能力,一般遵循“脚尖踮地→前脚掌着地→脚跟着地→逐步增加重量”的过程。
3.初次负重时必须有人保护,以免因病人摔倒。逐渐增加负重的过程应至少2个星期以上,千万不要求快。
4.未达到稳步站立和行走姿态自如之前,须使用拐杖、步行器或手杖保护。

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都应防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