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下陷:升阴汤治久泻
陈士铎论升阴汤[1]
天师曰:升治者,乃气虚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饥饱劳役,内伤正气,以致气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饮食不能运动,往往变成痨瘵。若疑饮食不进,为是脾胃之火;或疑肉黍所伤,谓是水谷之积。轻则砂仁、枳壳、山楂、麦芽之类,重则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之品,纷然杂进,必致臌闷不已。倘先以升提之药治之,何成此等病症哉。方用人参一钱,黄芪三钱,柴胡一钱,升麻三分,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治之。此方即补中益气汤,余为之增定其轻重,以为万世不删之定则。东垣一生学问,全在此方。凡人右手寸脉,大于左手寸口之脉,无论其左右关脉,与左右肾脉之大与小、沉与浮,即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盖右寸之脉大于左寸口,即内伤之症也,此方实为对病。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杂于参、芪、归、术之中,以升提其至阳之气,不使其下陷于阴分之间;尤妙加甘草、陈皮于补中解纷。则补者不至呆补,而升者不至偏堕,所以下口安然,奏功如响耳。
或疑参、芪太多,不妨略减则可。倘以为补药不可骤,竟去参、芪,则柴、麻无力。譬如绳索细小,欲升千斤重物于百丈之上,难矣。或用参而不用芪,或用芪而不用参,则功必减半,然犹胜于尽去之也。倘以升、柴提气,或疑清气不升,反又浊阴之腾上者,此必左手寸口之脉,大于右手寸口,始可借言。苟或不然,杀人无算,必是此人创说也。余最恶此等似是而非,为吾道之乡愿,吾子尽辟之也。
张公曰:讲补中益气汤,从无有如此痛快者,东垣何幸得如此之褒扬哉。余何言乎?惟是阳虚而下陷者,宜如是升提;阴虚而下陷者,又当何法以升提之乎?天师不言,予当增入。譬如人阴虚脾泄,岁久不止,或食而不能化,或化而溏泄是也。方用熟地五钱,山茱萸五钱,北五味一钱,白术一两,山药三钱,车前子一钱,肉桂一钱,茯苓三钱,升麻三分,水煎服。
[批]升阴汤。此方之妙,不意张公见及。雷公曰:张公之方妙甚,真补天手也。
此方之妙,纯是补阴之药,惟加升麻三分,以提阴中之气,阴气升而泻自止;乃又有温热之味,以暖命门而健脾土,又何至再行溏泄哉。天师乃升阳气之论,而余乃补升阴气之汤也。有此二方,可与乾坤不老。
华君曰:亦未传。
“ 升阴汤 ” 合香连丸治久泻案[2]
阿那尼孜古丽 , 维族 , 女 , 47 岁 , 新疆麦盖提县人。1988年1月25日诊。7 个月来 , 时多腹泻 , 初服西药抗菌素而愈。越半月复发 , 再服抗菌素无效 。服中药多清热、利湿 、行气、止痢之品 , 也未奏效 。现日二三 圃厕不等 , 少腹隐痛 , 大便粘薄 , 肛门坠胀灼热 , 腰酸乏力 , 夜热多汗 , 口干少津 , 舌红苔薄微黄 , 脉细数乏力。久泻阴伤 , 气阴下陷 , 徒清热利湿 , 则阴更伤 , 气愈陷 , 应滋阴 益气 , 升提下陷之气为本 , 兼清热利湿 , 厚肠止痢为标 , 拟 “ 升阴汤 ” 合香连丸加味 : 熟地、生地、枣皮 、淮山药、太子参、茯苓各15克 , 白术、升麻、 乌梅 、车前子各 8 克 , 肉桂 1 ,黄连 3 克 , 五味子、木香各4 克。6 剂而愈 。
升阴汤乃主治阴虚下陷之首创方。方以熟地、山茱萸、淮山药、北五味,酸甘化阴、滋其化源,辅以白术、茯苓、肉桂,辛甘化阳、益气配阴, 尤妙在佐入升麻少许,轻提陷阳(气)。诸药协同,具有滋阴益气,升阳提陷之功效,其立意新颖,构方精奇,巧寓阴中求阳,平补轻升之妙。因其能升阴中之气,故曰升阴汤。升阴汤可与补中益气汤平分秋色,久传不衰 。 足见 升阴汤非独治阴虚脾泄之方,而为广治阴虚下陷诸疾之代表方 [3]。
参考文献:
[1]陈士铎. (2012). 陈士铎医学全书.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袁博渊.“阴虚下陷”琐谈[J].福建中医药,1990(06):51.
[3]周午平.试谈阴虚下陷与升阴汤运用[J].新中医,1986(0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