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一个治疗小脑萎缩的中药方剂

2023年02月27日 23人阅读

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行气阳明汤

治疗像小脑萎缩这样的慢性病,从脾胃着手是正路。

尤其对一些病情较重的来讲,上来就补肾就是孟浪之举,结果就是动火生痰,气虚不减。

很多脑萎缩患者都服用过肾气丸这类的中成药,效果也不好,补肾不如补脾。

有这样一个医案。九几年的一份医案,说一位老人都快不行了,虚弱不能进食,奄奄一息。

什么医生都看了,都束手无策,准备让家人料理后事了。

后来又请了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几副四君子汤。用了药后,老人开始进食,几天后竟然能下床活动了!

说这个,就是说这个脾胃的重要性。

小脑萎缩为什么会进展?“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讲,首先的原因就在于营养不够。

患者自己产生的营养不足于承担身体的需要,简单点说就是脾胃不能产生足够的气血。

所以,小脑萎缩的治疗初期,一方面是开源,另一方面是节流。

开源是增加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的产生,这个就是收,节流就是少做无用的浪费。

所以,在用药上,“行气阳明汤”它会有生发的药,也得有管收敛的药。

我们之前说,小脑萎缩,它不是病因,这四个字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病名而已。

就像得了这个病的,基本上都做过CT,从影像学上看,就是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

但是这也只是表现,不是这个病的根儿。

一个真正的中医,更关注的还是患者的舌苔、脉象、寒热、汗出、头身感觉、饮食、二便等等这些情况。

因为这才是患者对自身不适的最真实、最准确的反应。

而患者的这种不适反应,也是最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

现在很多医生,包括西医、中医在内,很多都不辨证用药,就只拿现在的病名去套。

这是非常错误的。

就算一个简单的咳嗽,它也分很多病因。要是也不分是因为外寒,还是肺热,还是外寒内热,外寒内有水饮。

找不对病因,就用不对药,那样就没有效果。

中医要是这么干,就只能看到表面特征,而完全丢掉了中医整体辨证的思维。

小脑萎缩的表面特征是啥?就是脑细胞的凋亡。相对应的,就是化瘀活血、补脑补肾。

这样搞,就只能是被疾病牵着鼻子走。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小脑萎缩实际上就是升、降、出、入的失常,最终演变成的五脏虚损。

而小脑萎缩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气虚到阳虚的过程。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小脑萎缩初期,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如果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人就要厥了。

太阴病为中焦虚寒,而中焦虚寒稍有不慎,则很容易发展为少阴肾阳虚衰。

肾阳虚衰再进一步,就可能是厥阴的寒厥。

所以,病在太阴中焦虚寒,“行气阳明汤”用温中散寒,是治中有防。

从这方面来讲,附子之功在先天,温中之功在后天。

在脑萎缩的治疗上,它实际上是一个先后天并补的过程。

有人不理解治疗脑萎缩,“行气阳明汤”为什么要用到麻黄。

麻黄入脑,可以醒脑,兴奋神经。

所以,它可以调节很多头部的问题,也就具有调节高级神经中枢问题的这个能力。

麻黄可以破症坚积聚,实际上大黄也有这样的效果。麻黄、大黄同用,它有个一升一降的道理在里面。

实际上,桂枝它也可以降气,但是它还有补的效果。

麻黄主散,这样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就非常的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