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医日记:打耳洞打出来的“肿瘤”
2022年06月11日 55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近接连遇到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病人,他们在打耳洞后耳垂上都长出了“肿瘤”,硬且痒。其实这种长在耳垂上的瘤实质是瘢痕疙瘩,是临床常见的瘢痕体质者的一种皮肤疾病。
瘢痕疙瘩(keloid)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表现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瘢痕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呈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可通过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肤色越深,产生瘢痕疙瘩的风险越高,有色人种较易发病,也有家族遗传的特点。
根据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一)肿瘤型瘢痕疙瘩:通常为充血不显著、色暗和明显隆起的块状物,类似肿瘤。(二)炎症型瘢痕疙瘩:通常以明显充血伴有痛痒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瘢痕疙瘩好发于前胸,也可见于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颊部等处。
皮损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卵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伴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
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患者常伴有瘙痒或疼痛,反复抓搔易引起感染。
🌞2022.06.11周六 晴 今明两天上海全市范围内又要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希望把二次爆发的可能及时控制在萌芽状态,全市居民生活和经济上也再难承受再次的封城。身体恢复中的我开始尝试简单的运动,但愿是对放化疗后的机体有个正向促进的作用。